乌兰察布机场公司与首都公务机公司召开现场会议
甘肃省89.67%的湿地分布在酒泉、甘南、张掖。
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、生活污水垃圾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梯次建设绿盈乡村,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。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,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。
设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持续巩固提升,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。常态化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,防范化解尾矿库重大环境安全风险。加强移动源监管能力建设。对使用有毒、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、有害物质的企业,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。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成效,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。
深化生态省建设,以美丽城市、美丽乡村、美丽河湖、美丽海湾、美丽园区建设为载体,对标美丽中国示范省建设目标,分阶段系统谋划美丽福建建设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,系统打造清新宜居、河湖流韵、山海透碧、业兴绿盈、共治同享的美丽福建。开展低碳园区试点,鼓励建材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建设。对使用有毒、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、有害物质的企业,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。
近日,中共福建省委、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《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》,并发出通知,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综合运用土地、规划、金融、价格、财政多种政策,落实有关税收规定,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。九、深化改革创新,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(三十)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,将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,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。
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。(七)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。
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、化工园区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,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。全面推进市政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、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损管网修复,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,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,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。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政策举措,加强部署推进。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、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,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。
加快补齐沿江、沿河、沿海地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。结合水利工程建设,完善闽江、九龙江、敖江流域内的水源保护区周边防洪堤坝建设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,在敖江塘坂、九龙江北溪等重要市级水源率先开展生物毒性监测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。(二十三)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。
(四)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。深入开展重点区域、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监督帮扶。
推进岸电、加气站、电动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,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,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,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。
生态环境部近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《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和《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。《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,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持续提升、劣四类海域面积持续下降。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,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、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,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。《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: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,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持续提升、劣四类海域面积持续下降。
劣四类海域面积同比减少8720平方千米。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,我国长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,《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。
6月5日,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中央文明办、辽宁省人民政府,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,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%以上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。
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.9%,同比上升1.5个百分点,十三五以来实现六连升,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。全国生态质量指数(EQI)值为59.77,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,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、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、生态结构较完整、功能较完善。
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,但监测也发现,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,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,仍存在某些区域、某些时段、某些指标波动变差的可能。天更蓝了、水更清了、生态更美了,大家都有切身体会。在今年的活动现场将宣传展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成就,揭晓2022年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、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,聘请2022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,并举办共建清洁美丽世界(辽宁)论坛、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、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论坛等。天更蓝了、水更清了、生态更美了据介绍,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主要体现在四个更加:一是空气更加清新。
近岸海域水质优良(一、二类)比例为81.3%,同比上升3.9个百分点。刘友宾介绍,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,又恰逢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。
《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: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。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97.7%,同比上升0.9个百分点
兰州5月30日电 记者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获悉:截至目前,甘肃已经建立233个自然保护地,总面积约1460.3万公顷。甘肃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,全省境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9种。
近年来,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,不断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体系建设,提升监测能力和手段,强化执法监督,连续5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,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,维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,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。据介绍,甘肃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和1类甘肃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,全省境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9种。近年来,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,不断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体系建设,提升监测能力和手段,强化执法监督,连续5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,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,维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,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。
兰州5月30日电 记者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获悉:截至目前,甘肃已经建立233个自然保护地,总面积约1460.3万公顷。据介绍,甘肃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和1类
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,探讨了新时期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问题,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。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。
绿皮书提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: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,提升生态系统质量。绿皮书分为总报告、评价篇、碳达峰碳中和篇与政策布局篇4个部分,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,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。